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三期招募|“营”“面”遇见你的故事!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 深度训练营 #本期推送,是十三期营员的【面试经验】,希望通过ta们逻辑缜密的复盘,能为大家带来思考。
以下是十三期入选者的面试故事:


刘影

十三期深度组成员

其实面试后自己一直不满意自己的表现,睡前也在复盘有什么能再改进的地方。有种自己都没说痛快的不甘。以下是我的反思,或许也算一些建议与心得。

由于自己的疏忽,我的面试被排到了最后一场。这提醒大家要及时关注和更新信息,再次感谢工作人员的协调和安排,麻烦了!

想说的内容太多,又担心面试时间不够(只有十分钟),所以整场面试我的语速很快,快之中难免有些磕巴、表述含混重复、口癖频出的时刻。受面试问题的限制,我准备的内容几乎都没讲到,而情急之下的语速和表意其实都折损了表达的有效性。所以,希望自己今后再镇定和缓一点。准备充分是必然,但也可以少些预设。

我面对的共答题题目都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来回答。在记者和编辑的关系和某新闻背景下采访相关方被拒如何处理这两个问题,我将自己代入记者的身份,前者从整个采编流程,即选题、采写、撰稿、刊发等环节阐述两者的关系,后者则假设了数种被拒原因和情况,并提出克服办法。

面试后,让我意犹未尽的是我想到了更多可以做补充的内容。一切都没有标准答案,我开始思考在“被拒”这个问题上,如果从需要的采访信息要点与被访者关系,以及信息的其他获取可能角度上作答是否会更好。当然,我还没有真正“在场”过,也没有操作过、遇到过此类困难的稿件。如何应对被采访对象拒绝的问题,这是接下来我想要在深度训练营中学习到的内容之一。同样的,这段反思的启发是,在突发事件中每一被采信息源都来之不易,今后我应该更多思考记者在撰写报道时所引用信息的用意,以及他们所采用信息的获取可能。面试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在短时间全面、多角度考虑。

在面试前我准备了选题策划、稿件分析、过往经历、以及对于各媒体的观察等等话题,结果都没有被问到。只简单提及了后续时间安排的问题,面试官说结束的时候我还有些错愕惊讶。当然这并非说准备无用,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知识储备与平时思考,我的每一句话都有在告诉对方,我想做新闻。我相信这是我们彼此都能感受到的。


李梓琪

十三期运营组成员在收到深度训练营的面试通知时,我的内心是兴奋而忐忑的。我为通过了简历筛选而欣喜,又为即将到来的面试而紧张。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对手”都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新闻学子,这给了我极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

为了能够拿到这份offer,我在面试前做了许多准备。之前,我在校内的社团组织担任过面试官的职位,我就设想如果我是深度训练营的面试官,我会想招募什么样的成员?我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于是,我向往期的深度营成员讨教经验,翻阅深度训练营往期的面试心得,希望从中有所收获。当然我还阅读了深度训练营近期发布的推文,还在网上搜索了一些面试技巧。

尽管做了许多准备,面试时我还是不可避免地紧张了。在刚开始的自我介绍环节中,我将准备的面试稿比较顺利地复述了一遍。但是在抽题和自由问答环节,我的紧张让语言表达变得磕磕绊绊。但我还是故作镇定。我无比庆幸我做的面试准备能够让我有话可说,在面对未知的题目时大脑能够高速运转,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次面试,我再次认识到“不打无准备之仗”的重要性

在面试的十分钟里,我感受到面试官对面试者的包容,面试官们也会针对面试者的个人经历进行提问,我不禁去想象这会是一个氛围多么融洽的团队。我想加入深度训练营的念头更加强烈。

面试结果的悬念在一天后揭晓,当看到我的名字出现在入选名单后,我松了一口气,开始期待我和深度训练营的故事。


徐溢廷

十三期深度组成员我叫徐溢廷,来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我是深度营十三期深度组财经新闻方向的成员。以下是我对入营历程与经验的分享。

零、看看前人经验

公众号有往期营员的心得分享,还有面试官的心得分享,在笔试面试开始前,一定要通读。据我总结,深度营招营员的标准主要有:1、怀有纯粹的新闻热情;2、愿意在新闻方面投入大量时间精力;3、不求有多丰富的新闻实践经历,但求对新闻与媒体有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在接下来的笔试面试中,我致力于展现自己与上述标准的匹配性。

一、简历

我列举了自己与新闻传媒有关的经历。在简历的最后,我还写了一段话,简单叙述了自己与“新闻”和“财经”结缘的过程,并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新闻热情。

二、笔试

首先,我列出“深度训练营”公众号所有主要的系列板块,每个系列板块都挑出两三篇作品细读,这样我就对深度营有了较为清晰且全面的认知。

其余题目,仔细审题,按照要求作答分析就好。

形式上,注意格式与排版,给面试官留下好的初印象。

三、面试

1、一分钟自我介绍。我不再重复简历上已写的内容,而是主要讲自己与深度组财经新闻方向的匹配性。

2、抽签回答问题。我抽到的第一个问题比较泛,第二个问题偏实际案例分析。在面试前,我储备了一系列具体的财经新闻案例,并提炼出自己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准备,我在面试时就能尽量做到言之有物,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3、自由问答环节。由于我前面回答时间太长,没有及时收住,因此最后这个环节直接被跳过了。在此提醒大家注意控制时间!对我来说,这也是个经验教训,提醒我在日后面试中注意把握时间节奏

最后,祝大家成功!
赵涵宇

十三期运营组成员决定勇敢地报名深度营,是看到了一个很优秀的学姐转发的第十三期招募推文。

这次招募对我来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的体验:对新闻,我一直有一股热情和一种“理想主义”。但是我知道,没有实践的热情只是一团空火。在准备面试的那几天,我重新认识自己。我问自己“你是谁?”“相比于别人你的出彩之处是什么?”“你对深度营的理解是什么”......之前我一直只顾着浮躁地向前冲,而在我静下来“面试”自己的这几天,我发现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小小热情之火还没熄灭,我“劫后余生”,无比庆幸。

作为新闻的“门外汉”,用心和创新是我的“敲门砖”。为了答笔试题,我先自学了什么是公众号的选题方向、语言特点、运营模式,如何分析一篇新闻报道;在面试准备期间,我又一次读了深度营往期文章,看了往期学长学姐的面试经验,写了将近3000字的面试准备材料,包括分析深度营特别的系列、自己想做的新系列等。为了让18岁那年燃烧的小火苗别被浮躁的风吹灭,我以自己的方式缓慢前行,但是永不停下。自信、充足的准备、敏捷的思维和清晰的表达是面试中最重要的,这些是我在面试后“痛定思痛”总结出来的,因为我自己在面试的时候十分紧张,思维有点混乱,导致回答问题时一直不能清晰地表达观点。面试的状态还是需要不断训练,我觉得大家可以和好朋友“cosplay”面试官和面试者,多在这种场景下试几次可能会更好。不断训练,方可致远。
在这次招募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也体验了一把为理想拼搏的热情。深度营像一片37℃大海,博大而温暖。特别感谢我的学姐,她不断地指导我、鼓励我,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新闻人的专业与热情,让我更加向往深度营、向往之后在深度营的体验。

最后想引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欢喜承受大自然的每一落笔,笔笔都是天意,生命没有败笔。”无论是否被招募进深度营,我都很感谢这次经历。但很幸运,我加入了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和大家一起,作为千万烟火中绚丽的一瞬火星,照亮天空。
周梓佳

十三期深度组成员看到深度营的十三期招募推文,我就马上在手机上敲下“深度营报名”的待办。在学长学姐的朋友圈中,我已经看到过深度营很多次了。虽然觉得自己才刚刚踏入“深度报道”的大门,但我还是想先报名试一试。

作为一个mbti的P值高达98%的拖延症患者,直到报名截止的那天早晨,我才新建一个文件夹,开始准备材料。做简历时觉得自己的经历实在乏善可陈,答笔试题的时候觉得自己对报道的分析并不到位——但是,“能呈现我的新闻热情就可以吧”,这样想着,我还是投递了报名信息。

很快地,收到了深度营的邮件,我幸运地得知自己通过了初筛。

扫码进入面试群后,看着越来越多的群人数,我不禁咂舌:“怎么这么多人,这会筛一大半吧!”

我选择的面试时间是晚上八点,而从起床的那一刻起,我就想,我接下来的时间将全部用来准备这场面试。(因为觉得自己的笔试准备得实在是不太充分,就想在面试上好好弥补。)

把往期的面试心得一一打开,我逐字逐句看了所有人的复盘,把我觉得值得注意的点都放在名为“面试加油”的文档里。我还翻开看了深度营每个系列的作品。这样,不管面试官问我哪个系列,我都可以回答出一两篇我印象深刻的作品。

在电脑前从上午坐到了下午五点多,我的“面试加油”文档里已有近3500字。但我越看越觉得心里没底——以前的面试者都说被问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我也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提问,我该说些什么呢?

这时我突然想到,前不久在院媒开会时,一个同学说她答辩时被问到,“和刚入学时相比,现在对自己的专业是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说实话,在学术方面,我觉得自己挺没长进的。虽然读了一点麦克卢汉,学了一点施拉姆,但若问我某个专业名词,我肯定支支吾吾。

但我确实离新闻更近了——我看了很多篇优秀的报道,我也写过一些被表扬的稿子。我把曾经挂在口头上的“客观真实”融进我的立场,我在我的账号平台上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我知道我还是很喜欢新闻,而且如今这份兴趣更清晰也更浓烈。

“如果深度营能看出我喜欢新闻,那就够了吧。”我又一次这样安慰自己,然后提着电脑奔向预定好的图书馆研讨间,我将在那里开始我的面试。

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个研讨间的灯是坏的,桌子也不能动。但我已经没有时间更换场地了——我只能坐在地上,借着隔壁研讨室的灯光。

面试的十分钟过得很快,甚至没有十分钟。我说得太快了,而面试官似乎也没有多余的问题要问我。

从地上站起来时,我发消息给朋友:“感觉还好,问题都很常规。”

然后在一个没有睡着的半夜,我在深度营的录取名单里看到了我的名字。

果然,只要拥有“喜欢新闻,愿意做新闻”的明显特性,就没问题。
李欣怡

十三期运营组成员我是通过学长学姐了解到深度营的,大一大二时一直默默关注着,几乎每一次推送都会看。之前因为课程较繁重,综合考虑下我没有参加前几期的报名。今年大三了,课业压力稍有缓解,看到十三期的招募我就决定报名。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学姐,十期营员吴雨航一直鼓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报名的决心。
笔试题部分,我写了很久,尽量去展现自己思维的全过程。面试前,我看了前几期营员的面试回顾(发现十一期有一位跟我同名同姓同组别的姐姐,有一种神奇的感觉),也设想了前辈老师们可能会问的问题,提前做了准备。(虽然面试的时候都没用上,但我觉得这种准备能让自己更有底气)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面试是一场对话的过程,我们作为被面试者让面试官更了解我们,也让我们更了解平台,所以我在面试中都不会太紧张。在选择面试时段时,因为时间安排冲突,我只有全天第一个面试时间合适。作为第一个面试的人,我本来还有些压力,语速很快,感觉很多话都没有经过思考就已经说了出来。抽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公众号调性”和“排版风格”,在回答公众号调性的时候,我脑子突然卡壳了,忘记了自己想要说的那个词,只能尽力去描述。但随着面试官们的一个个问题,我反而平静下来,把自己更多的想法融入自己的答案中。

我觉得面试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充分地表达自己,将自己的真诚和初心都展现出来。如果有问题不知道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展现自己愿意学习的态度,并愿意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在面试的时候说,学新闻一直是我坚定的人生选择。深度训练营正是我们这群有志于学习新闻、投身新闻的朋友们的锻炼之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训练机会,在反复训练中,让大家走得踏实和稳健,如此方能致远。希望之后能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找到对新闻更多的感知和理解。


安圣琦

十三期运营组成员看到面试结果的那个晚上,我坐在家里的桌子旁劈里啪啦打字写课程作业,眼睛都快要睁不开了。打开手机,微信消息界面显示有人@我,在群消息里往上翻了两下突然看到自己的名字。我当场转过头分享给我的室友和好朋友们,在我的小房间里开心地走了好几圈。

真的是我的名字。

这种感觉很神奇,做新闻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但此刻这个梦的轮廓终于有了形状。

面试是在收到消息当天下午进行的。我觉得这场面试更像是在问我两个大方向的问题:你为什么来到这里?你希望深度营朝着哪个方向前进?

自我介绍是一个用最简洁的话,让别人记住自己的过程。我的介绍很简短,大体包括本科院校专业,所做的社团工作(电台),为什么想加入深度营,我又能做什么这几个方面。后面的抽题环节则与我在笔试环节的准备密切相关,运营更重视我们对深度营的了解和认识。

自由问答的问题就更加个人化,包括我为什么转专业,以及对电台的一些想法。我个人认为面试的准备不在于临时抱佛脚,而是对生活中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比如对电台制作的想法,我当时提到的两个方面分别是:将学者对谈或者采访中的一些音频整理成播客;其二则是针对某个热点事件的媒体操作问题,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学者或者业内的媒体人对谈和讨论。尽管深度营目前还是更多针对新闻学子或者对新闻感兴趣的人,但我们能否做出一个小小的努力,推广业内逐渐消解的公共性共识,让公众了解到新闻操作在当下可能面临的困境?我们能不能借助这个声音做出小小的抵抗呢?

同时,我个人觉得面试当中有一些可以通用的技巧,或者说在线性的交流中更容易表达清楚自己的小TIPS。比如:适当的语速面带微笑;总分总的回答方式;在回答问题的结尾还可以再次重申自己的逻辑和要点。在观点的交流中,分点更可以保证交流的效果。

我很喜欢笔试环节的问题,它给了我一个认真了解深度营以及认真整理自己思考的机会。为了回答笔试问题,我将深度营的栏目和代表性内容进行了记录和分类,这能帮助我对深度营的调性和风格有更好的把握,由此继续找到深度营可能的发展缺口。这个分析也确实在面试环节对我有所助益。另一个分析媒体和报道风格的问题让我有机会再次精读曾经让我印象很深的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第一次快速阅读时忽略的内容:写作组稿的技巧、环环相扣的逻辑和巧思。最后,很感激深度营给我这个机会。我零碎的灵光乍现和想法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逐渐成形,我也在这个过程中理清了自己的思绪。以及,在我偶尔焦虑和自我怀疑沮丧的当下,深度营的肯定对我真的是莫大、莫大的鼓励。

希望我们都能让梦不止停留在想象里。


王珂

十三期运营组成员之前刷小红书的时候,翻到类似“新传er必备公众号推荐”的笔记,我把里面所有的公众号都关注了一遍,我也在那时与深度营建立联系。作为一名工科生,我看到深度营“跨界实验室”系列信息时非常惊喜,此外“面面俱到”系列里关于一位学姐从材料跨保新传的故事也让我万分振奋,我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原来我们这样小小的群体,也在被包容和认同着,于是靠近深度营、加入深度营也成为了埋在我心中的小小愿景。

好几日前,我就关注到了深度营13期学员的招募信息,我把它列在了我任务清单“重要不紧急”的一栏里,重要在于向往,不紧急在于我觉得即使投递了,入营的希望也很渺茫,于是一直拖延着。

直到一天晚上快要十点的时候,呆在图书馆里的我突然想起可以去试试投递,戳开深度营公号,映入眼帘的就是“今天23:00截止”的字样,一瞬间我头脑发麻,“根本不够准备啊”“干嘛浪费时间做没可能的斗争?”这些念头像泡泡一样冒出,但只在我脑子里停留了几秒,我便马上开始着手笔试题和简历的准备。

“Quick and Dirty,Thinking by Making”,我微信的个性签名在这个时候体现地淋漓尽致,既然只有那么点儿时间,冲就完事了。22:48,邮件成功发出,我长舒一口气,想到深度营激烈的竞争以及我好像不够有诚意的准备,带着歉疚与希望在备忘录里写下:“没事!!这次就当作积累经验!!不管进没进我下一次一定会报名!!”

两天后的清晨,我收到一封通过面试初筛的短信。怀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我开始了面试的准备。我试图了解深度营整个平台的框架,结合我的想法思考了几个能够尝试创新的点。此外深度营往期可以参考的案例真的太多了,我梳理了几个高频问题,也重新叩问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要来,我凭什么能来……在心理大致有数之后,我就又匆匆忙忙地进入面试环节。

面试官们都是来自往期的学员,她们非常温和,“深度营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推文”“为什么选择跨专业”“如果策划一个新内容,那会是什么”“对深度营倒计时海报有什么建议”我也尽可能地尝试把脑子里全部的信息都整理出来,边思考边表达。我明确感受到每道题都可以准备得更深入、回答得更到位,但我可能只是在及格线上跳了几跳,但所幸,总算是完整地完成了一场面试。面试前的自拍其实能够走到这一步,我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幸运了。28日早晨,打开手机时看到自己出现在凌晨公示的入营名单里,惊喜万分,我真的无比感谢那个抓住机遇勇敢往前冲的自己。
肖林蕊

十三期深度组成员关注深度营已经很久了,最初是因为什么也不太能记得清楚了。每次看到招募推文,我都翻来覆去打开看十遍以上,然而又在犹豫不决以后放弃。十一期招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经验不足、能力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十二期招募的时候,我又在准备期末考试、作业、社团、竞赛、升学等一大堆事宜,衡量后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投入精力到额外的任务中去。看到十三期招募的推文已经是截止日期的倒数两天,我还花了一天时间纠结要不要投。最后,我在截止前两小时整理好了文件资料,发送了邮件。直到第二天中午收到回信,在提醒下我才惊恐地发现自己没有发送附件,又马上补发过去。

在这个小插曲以后,我对面试和结果的担忧更加重了起来。看以往的经验分享,最强调的两点,一是不要卡点发送邮件,二是资料缺漏和信息不全。我更加惶恐,这也让我感到更加惊心动魄。

幸运的是,我收到了面试通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的个人简历和作品对于面试官们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个人觉得简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洁大方,注意格式严谨和视觉美观。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成果量化,如果经历比较少可能稍微用一些自我评价和奖项填补一下版面,但一定不要捏造事实。

笔试题其实并不难,大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即可。对于设计和执行选题的题目,大概从主题、选择理由、采访对象、采访内容、稿件编排等等方面谈。对于分析评价类题目,大概从定位特色、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谈。虽然没有字数要求,但建议大家可以尽可能详细地写(不是指废话)。这既可以凸显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给面试官们留下好印象。

若要谈论对面试的讨厌以及恐惧程度,我非常有发言权。作为一个恐惧交流、表达能力极弱的人,大学期间参加的80%面试均以失败告终。虽然我今年抱着必死的决心,凭借无数次pre、竞赛、答辩训练出一颗强大了一些些的心脏,遗憾的是接到深度营的消息时,我还是被打回原形。

我提前一天重新翻看了深度营过往的一些文章,更加细致地了解了每一个系列的风格、内容,也温习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公众号和报道,尽可能保证自己面试的时候即使“大脑短路”也不至于无话可说。其实真正能够准备的也就是自我介绍,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模板去写,因为我感觉自己的简历做得非常清晰明了,再赘述一次反倒适得其反。我主要分成了两大部分,一是简单介绍了姓名、学校以及以往关于新闻实践的一些经历,强调这些经历带给我了什么(包括校园报社以及校外实习),二是对深度的认识、对新闻的理想热爱以及表现决心。一分钟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大家一定要有取舍,突出自己最想表现的。深度营考察的不是你有多优秀,经验有多丰富,而是你有多适合深度营,你有多热爱做新闻。

根据安排,我的面试原定在上午11:10左右开始。但由于每位面试者的时间有所出入,轮到我的时候比预计早了二十分钟,这让我有一些措手不及。在面试中最忌讳的就是被一些突发事件影响自己的心态,所以我强迫自己快速冷静下来,努力放松,稳定心态。在自我介绍时,我因为提前准备了所以完成得比较流利。接下来是抽题部分,一共两道题。我抽到的是对深度报道的理解相关的问题。这类题目肯定有一些积累是最好的,可以通过举例来论证。其次考验的是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尽量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面试官对你的回答有兴趣也会继续追问。另一道题目是围绕给出的选题选取报道角度。因为我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关注这个选题,所以我感觉答得不是太好。但无论如何,大家一定要开口说,哪怕回答没那么出彩,也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假装一个积极乐观开朗大方小女孩)。最后还简单问了一些个人问题,比如时间安排、投递理由等等,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答就好,主打真心换真心我一直相信态度是可以被看见的,大家一定要真诚,这真的是能感受到的。

其实整个面试流程都挺快的,面试官们也非常温柔,问的问题还是挺有深度的,即使最后没有被选上也是一次收获满满的经历。最终如愿以偿进入深度营真的非常开心,就像我在面试时回答的那样——“我想写稿子,所以我来了”,希望能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和志趣相投、理想相同的伙伴们一起奋斗,认识更多有趣的人,倾听更多动人的故事,写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
张雨鑫

十三期运营组成员第一次知道深度训练营是在小红书上刷到了显玲姐的笔记,看到标题里的“深度”和封面上的“记者”,新闻人的DNA一下就动了。深入了解后,我想这是一次能让自己提升的机会。于是认真思考笔试题目,总结自己过往的运营经历,终于在截止的最后一天,我把简历和笔试题目提交了!

看到成功进入面试的消息时,我感觉自己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面试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首先是心理上的畏难,作为一个来自“学院”而非“大学”的学生,看到大家都是特别好的大学,自卑感油然而生。面对那么多学校比自己好、实践经历更优秀的同学,我要怎么样才能脱颖而出呢?“来都来了,还是去试一试吧,没成功也不丢人”,心里的另一个声音这么说。所以,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克服自己的恐惧。

接下来就是准备面试,阅读以往招募文章,我发现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对深度营的了解和个人的新闻热情。我设想了很多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在网上学习了运营方面的知识。就这样,用一个一个小点把自己填满,我走进了面试的现场。

刚开始自我介绍时我是紧张的,语速飞快又有些磕磕绊绊。慢慢地,我进入了状态,我和面试官轻松地互动,丢掉了所有的顾虑,享受此次对话!很快,10分钟时间过去了。在整个过程中,我有过自我怀疑有过内耗,但不管怎样,结果是好的。

深度训练营给我的感觉就是:热爱新闻的人在这里相聚!相聚有缘,这场深度的冒险已经开始,期待未来的故事!
陈艺涵

十三期深度营成员第一次认识深度营是在大一的时候,很遗憾错过了第十二期的招募,想着十三期一定要来试一试。

这次“入营”经历让我认识到平时积累的重要性。

笔试环节的两个题目,无论是阐述选题操作还是分析报道文章,都是我在过去一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所以可以很快地运用自己平日里的积累,阐述自己的思考。

收到面试通知的邮件的时候,我既激动又紧张,不知道刚接触新闻一年多的我是否能成功踏入深度营。

在准备面试的几天里,我翻看了深度营的往期系列、往期文章,看了往期成员的面试经验分享,在Word里打上可能会遇到的面试题目,预想相应的回答。

但在面试过程中,准备的资料并没有派上用场,真正派上用场的是过去一年我的实践与思考。我抽到的两个题目是“怎么判断一个事件可以做深度报道”以及“敏感的选题之下,采访对象不相信你,你怎么说服他”。这两个问题正是过去一年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所以在思考和回答的时候我就将平日里的一些思考分享出来。所以在平时保持对新闻问题的思考还是很重要滴!

当然啦,面试前的准备虽然没有派上用场,但是也让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作答的时候,我选择分点作答,让自己的阐述思路更清晰,也可以让面试官感受到自己的逻辑和条理。

进入深度营后,我看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的新闻热情,也在群里遇到了很多兴趣相投的uu,让我对未来一年在深度营的新闻实践充满期待。


付雨洁

十三期运营组成员

我与深度训练营的初识是在一个名叫【至善者联盟】的社群,当时有朋友转发了深度训练营的招募推文,看完招募推文后我就对深度训练营这个平台非常心动,很难相信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公益性质且提供系统化新闻训练的实践平台。所以我想着,就算离招募只有三天了,我也要努力去试一试。

这次招募我感觉自己的状态可以说是放松中又带点紧张,因为自己在面试之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把十一期、十二期招募、面试相关的推文通通看了个遍,但我还是有点怕会被提问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所以在自由问答环节还是有点紧张,当时有个姐姐问我“如果你在深度训练营的读者群,你该怎么让群聊活跃起来?”我当时一紧张没有注意到读者群这个定位,好在后面及时发现又重新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面试的姐姐们真的很温柔,让我觉得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所以我还算是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

关于笔试和面试经验,这里可有太多想说的啦!当然有很多是汲取了前几期哥哥姐姐们的经验啦!那下面我再总结一下一些笔试和面试的经验趴!

笔试是来到深度训练营的第一关,首先,笔试字数不能太少。字数太少会让人觉得你很敷衍或者让人觉得你压根就不重视这一次招募。所以笔试题要尽量多写并且要带有自己的思考哦,在笔试题目当中透露出自己对新闻的热情这一点也会很加分。

其次,按要求命名文件和发送压缩包。一定要记得按要求上的命名和改成PDF文档,不然其他格式容易出错误。这其实也在侧面反映了你这个人细不细心,靠不靠谱。最后,尽量别卡截止时间提交邮件,招募组在最后一天要看完大量的邮件,前面的邮件还能认真看,后面可能就会出现审阅疲劳了,就算你写的再好,也可能不会那么仔细看你写的笔试题了。

面试分为自我介绍+抽题提问+自由问答。关于面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准时。因为每个人都只有十分钟的面试时间,整个时间安排是很紧张的,而且各位面试官到晚间场的时候也已经很累了。我是晚间场,但因为进了下午场的会议室导致迟到了一分钟,进来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真诚道歉+解释原因,道完歉为了不浪费后面的时间,我立马开始了接下来的面试。

因为自我介绍只有一分钟,并且群里的面试消息有引导我们往哪个方面去介绍,按群里的要求去自我介绍就好啦。如果没有引导往哪方面去介绍的话,可以试着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自己比较有特点的地方,这样更能吸引面试官对你这个人的兴趣。整个面试期间,我觉得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诚,把这场面试当做一次交谈,一次采访。深度训练营需要的是对新闻有热情的人,真诚和热情永远是第一必杀技。

关于简历,因为之前也学过怎么写简历。在这里把我知道的一点浅薄的知识都分享给大家啦!第一,简历模板不要选的太花里胡哨,这样会让人觉得特别混乱。第二,书写自己的经历时要学会包装,比如说你在这个实习/项目/部门中干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拿数据和结果说事是最有力的证明第三,注意自己经历和这个岗位的匹配程度。可以再回看招募要求,看看你是否有相关的经历能让自己加分!

总的来说,这一次招募能进入深度训练营真的特别开心,希望接下来也能和深度营的各位小伙伴一起加油进步呀!


唐榕

十三期深度组成员

首先我必须强调,对于我来说,不论是做记者,还是仅仅成为一个“不太坏”的大人,必须要有的品质就是“相信”。这不仅决定了我是否有奋不顾身的勇气大步流星地跨入一个对自己来说几乎完全陌生的行业,是否有在常常失败后依然坚韧恒久地想要抓住那偶尔成功的机会,一次次冲撞信息壁垒拓宽自留地。就是这些细碎的相信组成了我坚实的人生信条。

我的信条里有着最简约的自我哲学:我的世界观由诚实构成,坦然地面对自己,无论是无数的痛苦还是长青的爱。我的方法论是在现实中追寻一些实现理想的可能,无数微小的积累、一以贯之的坚持,把所谓的“初心”摆放好,定期擦拭。我想这次可以刻在我人生里程碑上的入选是这一切最真实的辩证统一。

我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坦诚地告诉面试官:“我十二期来过,但是很遗憾没能入选,但还是相信自己、相信深度训练营,所以我又来了。”

那一段时间我称它为“大侠滚下山崖期”,几乎所有我认为重要的事情全部失败了,我很清楚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只是莽撞的做事,自然没有底气。但我相信把自己那些不神采奕奕的过往摊开来,给愿意了解你的人看,并不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因为爱和希望铸成我的骨架,各种各样的失败和痛苦才为我填上血肉。

我认为深度营是一处,愿意包容你的来路,尊重并保护你如此丰盈的理想之地。

成为一名记者,简直是我16岁以来不断放下又拿起来的一种英雄主义。在很多外界因素和内在原因框定的规则下,说出口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其实在我在这条路上反复横跳的短短几年,有着数不清的英雄主义,它们几乎耗尽了我,想要成为记者竟奇异地成为其中起支撑作用的那一个。去年,我加入了“解困”案例库。这让我摄入了大量的信息和报道经验,每天阅读的时候,我会详细地记录文章写作的事件、逻辑和信息架构并且反推采访问题,写下自己的理解。这让我无论是看到事件发生还是自己写作,都会不自觉地留存一丝去伪求真的执念。其实在面试的时候,我还是会偶尔流露出怯懦,来自生活馈赠给我一点一滴的积累让我留下了一些能撑住的底气。

这一年,我在我的世界里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战争,深度营是我不忍压断的最后一支箭。如果说人生信条中坚信不移的某些部分会随着成长变成谎言、甚至幻灭,那么我希望自己成为被那些高擎火炬呼喊理想不灭的人们所影响的对象。

期待深度营能够产出更多优秀的稿件,而我也必然成为其中的一个努力的写作者。



张晨露

十三期运营组成员

最初接触到深度营是“跨界共学实验室”项目,留下的第一感受是“专业”和“深度”,想要加入但也有些畏难。在协调了时间精力,对个人能力也比较有把握的当下,再次看到招募,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加。从收到邮件、进入面试群,到参与面试、等待结果,招募流程非常有序高效,在此也非常感谢所有前辈们的统筹和付出。

在简历和笔试环节出彩,我的经验主要有三:规范、匹配和细节。

简历排版要符合规范,内容要素齐全。写具体经历时,可以根据招募要求,把匹配度最高的经历和技能放在突出位置例如运营组所需的排版、设计、策划等技能,以及用数据和细节突出实际贡献与收获。这样的意识不仅仅适用于深度营的招募,也适用于任何需要简历的场景。

笔试是我认为自己在本次招募中最具亮点的环节,也是我花费心思最多的部分。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说,通过笔试至少能够检验作答者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是否符合本次招募的要求。因此在回答问题时,除了反复检查题目设问有没有答全?答案是否贴合问题?写作顺序是否符合逻辑?最重要的是角色代入,从运营者的角度反复提醒自己:答案是否匹配深度营的调性?是否充分展现了对问题的思考?是否充分传递了自己想表达的信息?

答案排版上,可以规范标注题号顺序,如1.(1)①;在页眉写明个人信息,标注页码;用更换字体+加粗的方式突出重点等等(如图所示)。一份格式规范、重点突出的答案,一定程度上也能展现运营人的基本素养。



最后,别忘了按照要求转成PDF,修改文件名、压缩包名,细致核对接收邮箱、邮件命名要求、附件有没有成功发送等等。细节决定成败!

-END-

十三期招募组统筹|华苒君 姚汶含 陈雨亭 周智珊

整理丨周智珊

值班编辑 | 赵秋伊

运营总监|温泓烨 梁   栋


 推荐阅读 

[1]十三期招募回顾|一些统筹组不为人知的“机密”

[2]十三期招募回顾 | 解锁面试官如何独当一“面”

[3]在这里,我找到了那个揣着新闻梦的小孩 | 深度营十三期招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